咨詢熱線:
13662823519以接觸角為“眼”:洞察耐磨試驗中涂層表面的微觀演變
在材料科學與表面工程領域,涂層的耐磨性是其耐久性和使用壽命的關鍵指標。傳統的耐磨測試通常通過觀察宏觀的磨痕深度、重量損失或肉眼可見的劃痕來評價性能。然而,這些方法往往忽略了摩擦過程中涂層表面化學性質與微觀結構的精細變化。下面將一起探討如何將耐磨試驗機與接觸角測量儀聯用,通過監測摩擦前后接觸角的精確變化,來靈敏、定量地揭示涂層表面的演變規律。
接觸角,是指液滴在固體表面達到平衡時,在氣-液-固三相交點處形成的夾角。它直接反映了固體表面的物理化學狀態,是表面自由能(簡稱表面能)的“晴雨表”。
高接觸角(>90°):通常意味著表面具有低表面能和疏液性(如疏水性)。涂層表面可能存在非極性化學基團或具有微觀粗糙結構。
低接觸角(<90°):通常意味著表面具有高表面能和親液性(如親水性)。涂層表面往往暴露更多極性化學基團,且較為光滑。
當涂層經受耐磨試驗機的摩擦后,其表面會發生一系列變化,這些變化會直接導致接觸角的改變。摩擦如何引起涂層表面變化并影響接觸角?在耐磨試驗中,摩擦副(如磨輪、砂紙)對涂層表面的作用不僅是簡單的機械剝離,更是一場復雜的物理化學過程:
1、表面化學基團暴露:
初始狀態:許多高性能涂層(如含氟、硅涂層)的表面經過精心設計,富集了低表面能的化學物質,使其具有高接觸角(疏水)。
摩擦后:摩擦作用會磨損掉這層低表面能物質,暴露出涂層內部或基底的高表面能化學基團。例如,氟碳鏈被磨掉后,可能暴露出下面的環氧樹脂或聚氨酯鏈段,這些基團極性更強,更親水。結果:接觸角顯著下降。
2、表面形貌與粗糙度改變:
初始狀態:涂層可能具有特定的微觀粗糙度,根據Wenzel或Cassie-Baxter模型,這種結構可以放大其本征的疏水或親水特性。
摩擦后:摩擦會削平微凸體,改變原有的粗糙結構。這可能破壞超疏水狀態,使表面從“氣墊”支撐的Cassie狀態轉變為液滴完全浸潤的Wenzel狀態。結果:對于疏水涂層,接觸角會下降,甚至可能伴隨接觸角滯后(滾動角)的急劇增大。
3、表面污染與氧化:
摩擦產生的高溫和機械能可能引發涂層表面的高分子鏈斷裂,產生新的活性位點,使其在空氣中更容易吸附污染物或發生氧化反應,生成更多極性基團。結果:接觸角隨時間發生變化,通常向親水化方向發展。
實驗流程如下:
1.制備樣品:制備具有待測涂層的平整試片。
2.初始表征:使用接觸角測量儀,在涂層表面未摩擦區域測量至少5個點的靜態接觸角,取3.平均值作為初始值(θ?)。
4.耐磨試驗:使用耐磨試驗機(如Taber耐磨、線性摩擦磨耗機等),在設定的負載、轉速和周期下,對涂層特定區域進行摩擦。
5.后期表征:在摩擦區域內部及邊緣,再次測量接觸角(θ?)。為了更全面地評估,還可以測量前進角和后退角,以計算接觸角滯后。
6.對比分析:系統比較θ?和θ?,并觀察摩擦周期與接觸角變化(Δθ = θ? - θ?)之間的關系。
耐磨試驗機模擬了涂層的服役磨損,而接觸角測量則如同一只敏銳的“眼睛”,窺視著磨損背后表面化學與物理狀態的微觀變遷。通過追蹤摩擦前后接觸角的變化,我們不僅能更早、更精確地判斷涂層的失效,更能從機理層面理解其性能演變規律,從而為指導新涂層的配方設計、工藝優化和質量控制提供至關重要的科學依據。








